公开事项/ Information disclosure matters

武昌理工学院“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

 

 

武昌理工学院“十三五”教育事业

发展规划2016-2020

 “十三五”时期是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收官期,是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重要时期,是湖北省由教育大省走向教育强省的黄金时期,也是武昌理工学院深化改革、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了促进学校事业科学发展,按照国家、行业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制订本规划。

第一部分 发展基础与形势分析

一、发展基础与主要问题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办学定位,加强基础建设,搭建发展平台,强化队伍建设,优化专业结构,完成了“十二五”的主要任务,实现了预定的各项目标,向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民办大学迈出了重要一步。

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成效显著。学校于2013年召开了武昌理工学院第一次党代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党委和纪委。校党委不断健全和完善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党政联席会议制度,严格执行基层党组织按期换届制度;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扎实开展群众路线、三严三实、两访两创、创先争优专题活动,领导干部党性修养有了明显提高;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作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加强与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和校院两级“五好”领导班子建设;注重党员发展质量,加大在高知群体、优秀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工作力度;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重视思政工作队伍建设;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扎实有力,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

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学校占地82.81万平方米,校舍37万余平方米。在校学生13910,其中本科生11344人。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5.92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7338.54万元, 馆藏纸质图书143.98万余册,电子图书43.76万余册。学校办学条件基本满足教学科研需要。

师资队伍不断优化。学校拥有全职教职员工1000余人,其中,教684人,生师比为20.3:1,专任教师607人,占88.7%;教授69人、副教授196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比37.4%;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比78%,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6.8%;学校专任教师中具有行业背景的教师占比10%。人才队伍建设质量的提升,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可靠保障。

专业建设成效显著学校新增本科专业14个,达到42个本科专业、17个专科专业,形成了工、管、艺、经、文、法、医多学科协调发展格局。生物工程学科获批湖北省重点学科,生命科学学院获批“湖北省高校改革试点学院”;学校拥有2个“楚天学者”设岗学科;省级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专业5个,省级重点培育本科专业2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省级实习实训基地1,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1个;拥有7个省级精品课程,8个校级精品课程。学科专业建设发展,为人才培养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条件。

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学校坚持以质量为根本,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取得了明显成效。学生个性充分彰显,创新成果大量涌现。十二五期间,学生获国家级、省部级各类奖项1407项;考取硕士研究生、公务员,出国留学、参军的毕业生达10.09%,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连年超过92%且呈上升趋势,签约率连续多年位居全省高校前列,优质就业率达36.16%。自办学以来,学校为社会输送了4.2万余名毕业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校友;招生录取分数线每年大大超过高考录取批次线,生源质量稳步提高。

科研水平再上台阶。“十二五”期间,学校先后获批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高等学校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民办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中心。全校教师承担并完成科研课题累计246项,发表学术论文1474篇,其中核心期刊及以上论文271篇, SCI 9篇、EI 68篇,出版著作8部,出版教材143部;获得专利145件;获省部级及以上奖项6项,其中国家级奖1项。

办学特色初步呈现。2010年学校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高校,独立承担“创新民办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试点任务。“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被认定为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先后获第六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和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大学素质学分制理论与实践”获第七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

(二)主要问题

“十二五”期间,尽管学校各项事业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还存在以下不足:

1.专业特色不够鲜明,尚无有影响力的优势专业,优势学科专业群有待培育;

2.师资结构不够合理,高层次的学科带头人和专业带头人偏少;

3.产学研合作力度不够,机制不健全;

4.科研基础薄弱,缺少学科创新平台,尚无省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科研项目较少,横向科研项目及经费偏少,高水平论文不多;

5.办学经费不充足,办学资源不够丰富。

二、形势分析

(一)至关重要的新阶段

1.提升地位的关键期

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明确指出,“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 “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学校”,“制定完善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国家从民办高校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推进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共同发展、扶持民办高校特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国家宏观层面的科学谋划,为民办高校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湖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了“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打造湖北教育‘升级版’,走在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前列”的总体目标。在实现由高等教育大省向强省转变的进程中,民办高校作为湖北省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迫切需要根据自身实际,转变办学观念,抓住关键机遇。

2.综合改革的深化期

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针对我国教育领域一系列热点和难点问题提出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大举措。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高校肩负着培养人才、科技创新以及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神圣使命,高校深化改革对国家总体改革具有重大影响。民办高校是湖北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重要力量,如何在深化改革中解决好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问题,进一步发挥自身特点及优势,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民办高校要深入思考探索并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3.办学特色的彰显期

成功素质教育逐渐成为我校鲜明的办学特色,为我校继续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撑。

“十三五”期间,我校将依托“民办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中心”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继续深入成功素质教育理论创新与实践改革,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发掘我校办学优势,打造品牌,彰显特色。

(二)大有作为的新机遇

1.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新机遇

“十八大”对国家经济发展模式提出由传统投资驱动、资源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产业技术创新、高新技术开发与应用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成为现代企业竞争力首要驱动力。一方面,高等学校及科研院所不仅是产业技术创新的主体,而且还是人才培养的主体;另一方面,通过构建起高校及其研发机构与企业分工协作、有机互动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对于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企业技术进步,具有强有力的支撑作用,同时也为社会力量进入高等教育领域并促进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如何充分挖掘、发挥我校学科优势,强化产学研交互合作,不仅契合国家发展战略转型的重大机遇,而且势必为学校学科建设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2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新机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提出了许多新思路和新举措,今后五至十年处于我国高等教育实现由规模扩张转向全面提高质量的战略转型期,也是我校建设发展的关键时期。湖北省正致力成为“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建设“两型社会”,构建“两圈一带”,必将在提高综合经济实力、推进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转变等方面采取重大举措。武汉市作为湖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着良好的产业基础和优势,目前正处在调整结构、转变方式、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对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显著增大,这些变化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难得的发展机遇。

第二部分 发展思路与工作目标

一、发展思路

贯彻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公益性办学宗旨,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弘扬追求卓越的大学文化,走“开放办学、协同育人”的办学道路,紧紧抓住国家人才培养结构调整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民办高校的体制和机制优势,秉承“开放合作、创新创优”的发展理念,科学设定发展目标,切实明确实施路径,针对制约学校发展的主要瓶颈,瞄准学校存在的明显短板,抓住具有牵引作用的关键环节,以转变观念为先导,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提升质量为核心,以规范管理为保障,以创新为动力,促进学校更加科学地发展,更加健康地发展,更加和谐地发展,更具特色地发展。

二、发展定位

——办学类型定位:应用型、教学型普通本科高校。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武汉,面向湖北,辐射全国,服务一线。

——学科专业定位: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经济学、文学、法学、医学多学科协调发展。

——办学层次定位:本科教育为主,协调发展其他层次教育。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发展目标定位:建成特色鲜明、同类一流、国内知名的民办大学。

三、发展目标

2020年前,学校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成为全国素质教育品牌高校,稳居我国民办高校第一方阵。

——队伍实力显著增强。师资队伍数量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初步建成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优秀教学团队、高水平管理团队和专业化学工团队;高端引领、骨干稳定、分类发展的建设机制基本形成。

——培养质量显著提升。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培养方向进一步明晰,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对接的专业集群基本形成;打造若干个在省内有影响的应用型品牌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成效明显;就业有实力、创业有能力、发展有潜力,“既好用、又耐用”成为我校毕业生的基本特征。

——科研能力持续增强。凝练2-3个与地方经济发展相契合的学科方向;形成与技术创新链相对接的技术研发体系;建设在全国民办高校具有一流水平的协同创新中心和创新团队,力争在部分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产出具有较大影响的研究成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显著提升。

——文化底蕴初步形成。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优化,分工明确、逐层支持、相互配合、高效运行的体制机制全面建立;创新意识、质量意识显著增强;教书育人的师德风尚和以生为本的培养理念深入人心;追求卓越的学校文化内核初步凝练,与发展目标相适应的大学制度基本形成。

四、主要指标

“十三五”期间学校教育事业发展主要指标见下表。

“十三五”事业发展主要指标一览表

项目

“十二五”现状

“十三五”达到目标

师资队伍

教师人数(名)

684

860

自有专任教师占比

88.7%

90%

高级职称教师占比

37.4%

40%

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比

78%

85%

博士学位教师占比

6.8%

25%

特聘人才(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楚天学者计划等)人数

2

5

具有海外学习及工作经历教师占比

1%

15%

双师双能型教师占比

10%

50%

省级及以上优秀教学团队

0

2

校级优秀教学团队

2

20

人才培养

全日制在校生规模(人)

13910

15500

毕业生就业率

就业率

92.28%

95%

签约率

75.48%

90%

优质就业率

36.16%

50%

考研、考公、参军、出国留学、创业率

10.09%

20%

学生科研

论文(篇)

416

600*

著作(部)

5

20*

专利(件)

171

180*

学生参与创业人数(人)

270

400*

学生获省级及以上奖项(项)

1407

3000*

学科专业

改革试点

湖北省高校改革试点学院(个)

1

2

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学科(个)

1

3

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个)

4

8

学科

楚天学者设岗学科(个)

2

5

省级重点学科(个)

1

2

校级重点学科(个)

1

3

专业

本科专业(个)

42

40

专科专业(个)

17

9

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专业(个)

5

8

省级重点培育本科专业(个)

2

5

校级特色专业(个)

1

7

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个)

2

5

课程建设

省级精品课程(门)

4

10*

校级精品课程(门)

28

60*

SPOC课程(门)

5

1200

公共选修课(门)

31

300

专业选修课(门)

305

600

基地

省级高校实习实训基地(个)

1

2*

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个)

1

1

校外实习基地(个)

167

200

科学研究

省级科研创新团队()

1

4*

校级科研创新团队(个)

1

8*

纵向课题(项)

国家级(含部级)

0

10*

省级

143

200*

科研经费(万元)

635.32

10000*

科研成果转化总规模(万元)

130.39

1500*

省级及以上科研平台(个)

3

2*

科研获奖(项)

国家级

1

2*

省部级

5

5*

省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项)

3

1*

核心及以上学术论文(篇)

271

600*

出版著作(含译著及教材)(部)

151

180*

专利(件)

专利总数

145

200*

国家发明专利

0

6*

开放办学

校地、校校、校企合作项目(个)

40

170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个)

0

100

国际学生(人)

40

300

国际合作培养项目数(个)

5

10

办学条件

 

投入经费(亿元)

6.8521

3*

占地面积(万平方米)

82.81

82.81

建筑总面积(万平方米)

37.19

42

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万平方米)

15.92

21

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元)

5275.73

8000

图书馆

纸质图书(万册)

143.98

160

电子图书(万册)

43.7617

230

数据库(个)

57

108

体育馆

0

1

注:表中带*为“十三五”时期“新增”量。

               

第三部分 发展战略与主要举措

 “十三五”期间,学校将依据发展目标,实施“四大战略”,落实“九大举措”,促进学校跨上新台阶,谱写新篇章。

一、四大战略

(一)质量立校战略

以质量求生存,通过实施质量工程,加大办学经费投入、促进办学条件改善、促进教学管理规范、促进教学质量提高,从而使办学条件基本达到国家标准、教学管理基本规范、教学质量基本得到保证;突出服务地方(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突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构建并逐步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形成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及保障体系,不断培养优秀人才,提高办学质量。

(二)特色兴校战略

以特色求发展,坚持走内涵发展道路,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培育我校鲜明的办学特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推进的“三维”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力度培育专业品牌,实现学校发展目标。

(三)人才强校战略

以人为学校发展的根本,造就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高素质的管理与服务队伍;依靠高层次人才,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以服务教学为宗旨,建设服务型管理队伍;打造人性化后勤服务队伍。通过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学校办学实力和社会影响力,实现学校发展目标。

(四)开放办学战略

坚持开放办学,根据国家、湖北省、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将学校的发展主动融入到社会经济与科技文化发展进程之中;主动融入到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进程之中。构建校企、校校、校地合作育人平台,形成多方协同、开放办学的教育生态,坚持国际视野和世界眼光,秉承加强交流、合作共赢的理念,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加强国际化办学,实现学校发展目标。

二、九大举措

(一)不断完善办学条件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投入,新建一栋集体育赛事、健身、会展、演出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体育馆,新建一栋“众创空间”大楼及一栋工艺美术专业实验大楼,改造一栋创新创业教育大楼。建设“一山(梅南山)、二带(两条主干道)、六园(桂花园、紫薇园、红枫园、梅花园、樱花园、翠竹园)”生态园林式校园。进一步优化校园建设整体布局,对学校绿化全面优化,对学校现有设施提档升级,建设生态文明校园,打造最美湖景校园。

加强实验室建设。“十三五”时期,进一步加大投入,对现有实验室设备更新换代。建好实验教学中心,加强重点学科实验室建设,高水平建设工艺美术实验室、影视传媒摄影棚和演播厅、智能科学实验室等,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在“十三五”期间投入不少于3000万元,用于学校信息化建设,建成“三全三化”的智慧化校园,即信息化应用覆盖全部教学活动、信息化学习覆盖全体师生、数字化管理覆盖全校,实现教学、管理、服务信息化,提高教育教学及管理水平和效率。加快实现校园无线wifi网络全覆盖,建成万兆核心、千兆骨干、百兆到桌面的校园基础网。制定信息化教学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大课程数字化资源库建设。构建开放、共享、交互、协作的教学信息化平台,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切实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推进校园视频监控系统全覆盖、学生宿舍门禁系统全覆盖,搭建信息化办公管理系统,全面实施校园“一卡通”。完善校园信息化建设管理制度,切实做好校园网络的各项安全防护工作。

(二)完善治理结构

完善治理结构。完善董事会、校党委、校行政班子成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机制,确保步调一致,形成同向同行的领导体制。完善董事会决策机制,完善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院校两级管理体制;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校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中的作用;构建科学民主的权力体系,形成教授专心治学、行政依法依规治校的良好局面。

提升治理能力。加强校党委、校行政领导班子及院级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治理能力。优化中高层管理干部队伍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及学历结构,校院级班子成员平均年龄不超过60岁,并具有高级职称,逐步提高校院级主要干部博士化比例。按照权责统一的原则,实现管理重心下移,突出学院在办学中的主体地位,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实验室建设、人事考核及经费使用等方面,逐步下放并落实学院办学自主权。

(三)加强队伍建设

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在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基础上,扩大招聘渠道,加大引进和培养人才的力度,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和专业带头人建设为重点,引进一批骨干教师。培养一批“双师双能型”教师,促进师资队伍的结构转型。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能力培养与学历学位提高并重、师德建设与业务水平提高并重,将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落实到每年度,列入相关单位的年度考核,确保任务落实,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形成专家化管理队伍。以能力建设为重点,将懂教育、会管理、爱校敬业、责任心强、事业心强、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打造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学院班子建设,强化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和领导能力培养,建设一支年富力强、敬业爱校、学术水平和教学管理水平高的院级班子;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通过政策倾斜、重点培养,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责任心强、稳定性强、执行力强的教学管理队伍;实施“年轻干部成长计划”,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和渠道,积极培养后备干部;不断加大思政工作队伍建设力度,通过构建包含准入与退出制度、培训制度、职称晋升制度、考核与奖惩制度等在内的一系列的制度体系,强化思政工作队伍的选聘、培养,全面落实教育部有关规定,全力打造一支“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思政工作队伍。

(四)强化专业建设

优化学科专业体系。依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强化优势专业,巩固改造传统专业,积极培育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新专业,重点发展特色专业,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突出、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科专业体系。“十三五”期间,紧密对接地方人才需求,积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着力优化专业结构,拟新增7个本科专业,淘汰8个本科专业,将本科专业稳定在40个左右,重点建设制药工程、生物工程2个优势专业及工艺美术、工程造价、工商管理、智能科学与技术、汉语言文学、护理学6个特色专业。

加强专业平台建设。一方面,加强现有专业平台建设,巩固做实做优改革试点学院、重点学科(专业)、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专业、创业示范基地、省级实习实训基地等省级平台;另一方面,积极争取获批新的平台,特别是创造条件获批省级重点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示范中心。

加强课程建设。整合校内教师资源,充分利用校外企业导师,引进部分优质MOOC课程,开设足够多的选修课程,其中公共选修课300门、专业选修课600门,以满足学生需求;加大资金投入,建立激励机制,立项建设校级精品课程60门以上,争取获批10门省级精品课程;加大特色课程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加强校本特色课程建设

(五)创新培养模式

全面实施“三维”人才培养模式。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创新民办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成功素质教育,深入推进和不断完善“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推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此相适应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

落实“三全育人”德育模式。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为基本格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内容的“三全育人”德育模式。改革传统的“灌输式”德育模式,创设一种立体式育人格局,特别要求全校教职工人人争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率先垂范,为人师表,形成浓厚的德育氛围,让学生在“全息”的正能量熏陶和感染中潜移默化,使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得以提高。

积极推进“开发内化”教学模式。实施以“教师引导、学生研习、课堂检验、精讲提升、释疑创新”为基本模块的“开发内化”教学模式,强化“三习”(预习、复习、练习)、引导“三问”(敢问、勤问、善问)、倡导“三多”(多读书、多实践、多交友)、践行“三省”(省理想信念、省思想品德、省行为文明),充分发掘学生潜质、潜能,激发学生内在活力和动力,采取有效教学手段和方法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通过加大平时成绩比重,加强学习过程中的预习、提问、作业、课堂讨论、随堂测验、资料学习,强化学习过程评价,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积极推进信息化教学,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内化为学生的素质。

(六)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组织保障、条件保障、制度规范、监控运行、信息反馈等方面逐步形成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主要由教学组织系统、教学目标系统、教学质量标准系统、教学信息收集系统、教学质量考核评估系统、教学信息反馈系统、教学调控系统、毕业管理系统等构成。

组织保障。学校设立教学质量管理处,负责全校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加强校院两级教学指导委员会建设,完善教学指导、听课评教、教学信息反馈等制度;系(部)以教研活动为抓手,开展教师相互听课、评教评学,及时向学院反馈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完善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形成多层次、立体化、分工协作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条件保障。加强各类教学基本条件建设,强化教学质量保障。“十三五”期间,拟新增投资3个亿,建设体育场馆、工艺美术实验大楼、实验教学中心、教学质量监控系统、信息化平台等教学基础条件,改造更新实验设备,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需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有效保障。

制度保障。完善涵盖教学基本建设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监控管理、测评与成绩管理、学籍管理等方面的制度体系,明确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理论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实践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特色项目测评标准、教学建设质量标准,健全制度保障体系。

(七)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加强科研基础建设。推进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高水平实验室。全面修订科研管理制度,实行科研积分制管理,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科研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抓好现有科研平台建设,提升平台建设质量与水平;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广泛开展校企、校地、校校深度合作,积极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积极争取获批新的省级科研平台

加强科研团队建设。进一步加大高水平科研人才引进力度,凝练科研方向,聚焦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重大主题,在智能科学、工艺美术、素质教育等重点学科专业,引进学科带头人和培育科研创新团队,注重应用技术创新,加快科研成果向教学和生产转化。

(八)加强对外合作

加强校企合作。通过校企合作,借企业资源协同育人,共同推进人才培养方案、实习基地建设、课程开发、课程教学、科研合作、毕业综合训练、就业等方面的工作,形成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强化就业创业能力的人才培养结构,争取覆盖所有专业,真正做到产教融合。积极与大型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吸引社会资源投入,探索推进企业定制班,进一步推进与武汉华龙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和广州博济医药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合作,加强生物多肽糖尿病药物协同创新中心建设。

加强校校合作。通过校校合作,借名校之力,积极开展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教师培训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湖北作为教育大省、武汉市高校林立的地域优势和条件,积极拓展与华中科技大学等著名高校的合作,继续探索与武汉工程大学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着重借鉴重点大学先进办学经验,利用先进科研教学条件,推进高水平科研项目联合申报、合作研究、专业人才联合培养、骨干教师深造培训等方式,提升学校整体实力与水平。

加强校地合作。通过校地合作,借政府之策,促进学校发展,继续加强与武汉市、荆门市等地方政府联系,争取在生物工程、环境工程、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专业与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相关产业形成对接,以获得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政府的支持;争取协同创新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研究生工作站与武汉市东西湖区的相关产业形成对接,以获得东西湖区政府的支持;在影视传媒、智能制造等专业与武汉市江夏区相关产业的对接,争取打造1个省级实习实训基地并获得江夏区政府的支持;在旅游管理等专业方向与荆门市京山县的相关产业对接,以加强化大洪山风景名胜区湖北高校省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加强国际合作。大力推进开放合作战略,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着力发掘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学生生源,国际学生规模达到300人。与国外新建立校际合作关系的大学达到16,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与国外知名大学进行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依托日本分校等资源,在土木建筑、信息工程、影视传媒等领域打造1-2个海外实习基地。积极承办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九)凝练大学文化

凝练“追求卓越”的大学文化。进一步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打造具有武昌理工特色和风格的大学核心文化。加强对学校办学理念、校训、校风等精神内涵的凝练和归纳,凝练、传承与发扬以“追求卓越”为核心的大学文化,要求每个部门、每名教职工、每项工作都要将“追求卓越”作为最核心的要求,把“追求卓越”落实到工作的每一个细节,让“追求卓越”成为全体师生员工的优良品质和自觉行动。

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坚持举办“大学生成功素质展示节”、“大学生社团文化节”、“湖北省大学生创新成果拍卖会”、“校园魅力人物评选”、大学生运动会等校园文化品牌活动,丰富和提升学生文化品位。实施校园景观建设工程、校园系列典型人物塑造工程等,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氛围。打造湖北省“书香校园”,争创省级文明单位。

第四部分 发展保障与监督落实

一、政治保障

充分发挥党委政治核心作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党员和师生员工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全面贯彻落实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推进学校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规范党内组织生活;加强教师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建设,进一步强化教师党支部双带头人培育,提高党员发展质量,注重党员教育管理,创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健全党内民主评议机制,拓展党内民主监督渠道,加强党务公开。

加强思想宣传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不断完善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和党支部定期学习机制。改进完善教职工集体学习制度。创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化“红色网军”建设,牢牢掌握舆论领导权、主动权和话语权。深入开展“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教育。坚定广大师生和党员群众的理想信念,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切实落实党委党风廉政建设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加强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监管,加强廉政风险防控。

二、经费保障

 “十三五”期间,通过投资方投入、社会融资、自筹经费等方式,确保办学经费持续增长。强化办学成本意识,增强全员节约观念,建立健全节能降耗长效机制,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合理配置资源,重点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确保有限的办学资源在规划的实施中发挥最大效益。

三、组织保障

加强对规划实施工作的领导。学校成立“十三五”发展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强化宏观指导和统筹协调。加强对“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宣传和学习力度,增进学校各学院、职能部门和二级单位对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和举措的认同感、紧迫感,将各单位的工作放在学校发展的全局中谋划和推进。

做好任务分解,明确责任分工。强化规划与学校年度工作计划的衔接,做好规划目标任务的细化分解,明确各有关部门、单位的目标任务。建立健全实施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对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制定时间表和路线图。

四、制度保障

加强任务保障,狠抓规划落实。学校各部门要依据规划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层层落实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学校将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为发展规划的落实提供保障。规划在实施过程中,要随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与时俱进。把改革作为实施规划的动力,把发展作为规划的主题,把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作为实施规划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全校形成落实规划的浓厚氛围。

实施科学评估,加强过程管理。规划目标完成情况将作为重要依据纳入各单位主要领导的绩效考核范围。同时,学校将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的跟踪与控制,在强化规划实施年度检查的基础上,建立规划中期评估制度,及时把握规划实施情况,确保学校事业发展沿着规划描绘的蓝图前进。

 

                       

                               2016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