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事项/ Information disclosure matters

促进毕业生就业的举措

(一) 加强领导,全员参与,强化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
毕业生就业工作实行“学校组织领导、学工统筹协调、学院落实为主、全员关心参与”的工作运行机制,坚决落实“一把手工程”,实行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学校成立了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校长、书记总负责;各学院成立相应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院长和总支书记总负责;毕业班素质导师为所带班级就业工作第一责任人,具体抓工作落实。
我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具体组织落实,检查、督办各学院开展就业工作进度,把握就业政策的执行,协助解决就业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二) 广拓渠道,精准指导,促进大学生充分、高质量就业
1. 建立“三全三动三结合”的工作机制,大力开拓就业市场
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我们在工作中逐渐摸索出具有我校特色的“三全三动三结合”就业工作机制。“三全”是对学生就业全程指导,引导学生全方位就业、教职工全员参与就业工作,学校要求教职工利用自己的关系渠道,积极收集和提供有效的就业信息,各学院书记带队跑市场,毕业年级组长、素质导师对毕业生就业要一个个落实;“三动”就是在就业工作中,学校行动、校友行动、学生行动;“三结合”是大型校园双选会与小型专场招聘会相结合,校内招聘活动与校外招聘活动相结合,毕业实习与就业相结合。
学校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帮助各学院争取每个专业都有三家企业对接合作。要求各学院领导和素质导师要密切关注市场需求,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谋划校企合作,统筹考虑安排学生实习和就业,在各学院共同努力下,截止目前与500余家企业建立招聘合作关系。
近几年,我校高度重视校友工作,每年邀请成功校友回校举办校友企业招聘会,主要是校友创办或工作所在的企业返校招聘毕业生。充分利用校友人脉及创业校友自身单位的人才需求,帮助我校毕业生就业。
每年除了举办近百场校园招聘活动外,还组织学生参加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其他高校举办的至少三场以上的大型综合类招聘活动。
2. 积极转变工作方法,推进“互联网+”就业工作新思路
在“互联网+”成为国家战略新的形势下,需要积极实现“互联网+”思维的重要转变。我们除了与各用人单位保持必要的传统联系外,还充分利用互联网促进学生就业。
建设好毕业生就业服务网站,及时发布各类就业信息,充分利用教育部全国一站式就业服务系统和91就业平台系统促进学生就业,大力推进就业APP、就业QQ群、微博、微信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学生乐意接受也喜欢使用的新媒体为其服务。毕办及时发布高质量的招聘信息和更温馨的就业提示让更多学生更愿意关注,让这具有推送功能新的媒介成为学生就业的重要信息渠道。
大力推进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
一是制定促进毕业生就业的奖励制度,规定中层及以上干部每年必须引进优质企事业单位到校招聘,对完成任务较好的领导干部和积极参与学生就业的广大教职工给予奖励。二是强化就业指导,通过深化改革就业指导课,端正学生就业观念,提高学生就业技能。三是广泛应用互联网,通过新职业网、智慧就业等平台,对口发布就业信息,对学生给予精准对接服务。四是拓宽学生就业渠道,鼓励学生参军入伍,参加“三支一扶”、村官、西部计划等国家和地方专项,引导学生到基层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五是对于家庭经济困难、来自灾区、性格内向、心理脆弱和缺乏自信的毕业生,通过专项培训、重点指导、申请补贴、优先推荐,实施“一对一”的就业帮扶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实现顺利就业。六是建立就业信息库,在库企业1553家,学校每年组织大型招聘会,要求各学院在每年十月份以后每周举行小型专场招聘会。学校为2019届毕业生组织大中小型招聘会85场,提供就业岗位9100个。
 
3. 熟悉各类就业政策,有针对性地广泛开展政策宣传
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者,要对各类就业政策了然于胸,这样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这也作为辅导员入职的培训项目。当前,国家对于各类特殊就业方式都出台了详细的政策,如学生参军入伍、参加“三支一扶”、参加村官选拔、参加西部计划等政策都比较优越。同时我校为了鼓励学生到基层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也出台了相关的配套措施,如学分冲抵、学位破格授予等,有效促进了毕业生选择到基层,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4. 掌握学生基本情况,实行“一对一”的精准指导
学校要求每位素质导师要切实摸清每一名毕业生的具体情况,结合行业需求和专业特点,为毕业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服务。要求素质导师高度关注就业弱势群体,对于家庭经济困难、来自灾区边区老区民族地区的毕业生,以及性格内向、心理脆弱和缺乏自信的学生,通过专项培训、重点指导、申请补贴、优先推荐,实施“一对一”的就业帮扶服务,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经济上、心理上和求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实现顺利就业。
学校要求素质导师要了解学生适合什么样的工作,要清楚毕业生的学业(包括毕业证、学位证获得状况)、性格、家庭条件、个人就业意愿等状况,精准指导,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帮助指导学生分析形势、明确政策、确立目标,绝不能采取没有重点、不考虑对象、脱离实际的大而统的工作方式。
学校还要求素质导师对毕业生就业状况要时刻放在桌上、记在心上,每天对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就业状况进行梳理,及时跟踪毕业生的实际就业情况,对于已经就业、单位选择、考研考公、基层就业和还无就业去向的毕业生给予明确的指导意见,指导每一名毕业生都能有一个好的选择。
5.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在当前形势下,很多学生的就业观有所改变,但还有部分学生就业观念滞后,理想与现实错位,直接影响就业。素质导师从毕业生的自我定位、择业期望值、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等方面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就业观,找准人生坐标,辩证看待就业形势,以务实的心态积极就业、理性择业、大胆创业、成功立业。教育学生平时注重专业、创新等素质的培养,提高综合素质。对毕业生进行求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调整心态,鼓励毕业生敢于竞争和主动出击,理性对待挫折,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实现就业,让毕业生真正明白适合自己的工作才是最好的工作。
 
6. 加快就业指导课教学改革,推进更有实效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获得感
学校针对在校学生分年级系统地开展了就业创业指导课程。近两年我校加强了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改革,提高课程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吸引力;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内容、师资构成、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时间的全方位改革。在教学内容上,突出主题,精选内容,对学生就业有现实的指导性;在师资构成上,从校内外挑选,形成专兼结合,由素质导师、优秀校友、就业专家、企业领导等担任,实行组合式教学;在教学方式上,实现课堂教学与大型报告会结合,教师教学与视频教学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训练结合;在教学方法上,推行体验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在教学时间上,实行课内安排与课外组织相结合。通过这样的改革,切实加强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效果,目的是切实增强学生的获得感。
7. 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创业是最好的就业。在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大背景下,学校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选拔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实行商学融合、全程实战,专门培养创业人才。在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上,学校在全校范围内开设了公共基础必修课,另开设了“SYB创业实践”选修课,2018、2019年共开设15期34个班1002人。每年对参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大赛等的创新创业项目进行立项培育,并安排创新创业导师进行一对一指导。在今年全国互联网+湖北省比赛中,获得了一个银奖。中国杭州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优胜奖,全国水学生KAB创业俱乐部20强,省第五届长江学子创业奖一名,江夏区首届创新创业大赛银奖,中华职教创新创业大赛一个银奖两个铜奖一个最佳创意奖一个优秀组织奖,,学校2018、2019两年在校外累计获得创新创业类奖项160余项,获得省、市创新创业扶持资金、各类大赛奖金累计160余万。